编者按: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精选自《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的“经典回眸”栏目,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书带领我们回顾科技发展的三段传奇时代,以更加贴近历史的生动体验,感受那时人们的探索与发现,见证历史上的科学灵感是如何超越时代的界限,改变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书中汇集近百幅珍贵历史照片,摘录二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文章。2018年7月,《不可思议的科技史》荣获第九届吴大猷科普奖翻译类佳作奖。
王菲
(本文作者)
男,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
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曾荣获霍英东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作为《环球科学》的忠实读者,刚拿到《不可思议的科技史》这本书时,心中庆幸终于有人出来做这样的辑录编选工作了——那些曾经激动人心的新突破,巧夺天工的新设计,甚至是不那么起眼的新想法,终于没有淹没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使得“坐享其成”的我们终于有机会了解前人的不懈追寻和艰辛探索。这本书让带给我们今日生活种种便利的科技,以历史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实在是读者之幸,善莫大焉。
科技史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史,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运用史,可以说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界认知的加深和拓展都极为不易,值得珍惜。不论是那探索的精神,还是认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极其值得我们回顾和品味。也许会很感慨:原来20世纪初,当我们国运衰微风雨飘摇之时,大洋那边,地球背面的人们每天讨论的是技术革新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也许会很激动:就像身临其境一样,看着居里夫人两次加冕诺贝尔奖的时刻。也许会很彷徨:原来我们的前辈还曾经在今天看来是荒唐的方向上做了那么多“无用功”。不过正所谓功不唐捐,所有的试错,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本《不可思议的科技史》所展现的过往,不可不思。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
也许是“喜新厌旧”的天性使然,也许是科学技术新陈代谢的特征所致,我们对待科学技术往往关注的是创新的最前沿,历史和旧闻仿佛是科学技术所“抛弃”的。但是,随着对自然界探索的深入,我们就越来越发现前人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做出新发现和新突破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特别是在学习科学知识,了解技术进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一个重要的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认知水平都息息相关。对人类自身的认知规律保持敬畏,从前人的探索经验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会改变单纯的知识灌输式学习,才能让我们真正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跟随前人的脚步去探究。这样的跟随式学习,才能生发出所谓的创新能力,才有不断创新的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
这本《不可思议的科技史》为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叶三个历史阶段的科技进程,以及科技对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旧闻”,如今看起来依然感觉新鲜扑面,因为那种精神始终是新的,那种探索饱含着人们对新知识、新领域的好奇和渴望。而这些正是不懈创新的源动力。铺天盖地的创新口号并不等于创新本身,创新的口号再响亮也并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创新的灵感和启发。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过往,在这些故纸中去回望我们的初心。我们常说,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这或许也正是这本科技史的不可思议和不可不思之处。
2018年8月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