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下午,国家图书馆与外研社综合出版事业部联合举办了“文津读书沙龙”之“昆虫毒针的前世今生和它们给人类的伤痛”讲座。“文津读书沙龙”是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是围绕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倡导全民阅读而开展的读书活动。时间为每个周六日的上午或下午,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主讲。
活动嘉宾
本期嘉宾是童心同行自然课堂的创办人丁亮。丁亮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功能昆虫群进化研究组传粉昆虫工作与科学摄影特聘顾问,有多年昆虫学研究的经验,他长年在野外考察昆虫的习性,积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丁亮老师还曾担任《阿勒泰生态环境》鸟类部分主编、《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膜翅目主编,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西南研究站访问学者和多家科普期刊特邀撰稿人。本次讲座是围绕“蜇虫刺大王”加斯顿·施蜜特的力作《蜇虫记》展开的,丁亮老师是这本书的特邀审稿人。
讲座内容
讲座一开始,丁亮老师问大家知不知道什么虫子会蜇人,有人说蚊子。实际上,蚊子是用刺吸式口器,也就是“嘴”,“叮人”的,而“蜇人”的虫子指的是带毒针的昆虫,主要包括蜂和蚂蚁。毒针不是昆虫的嘴,而是经过漫长岁月从产卵管演化而来的功能结构,由此可以想见,只有雌虫蜇人,而且只有蜇人的时候毒针才会伸出体外。那么,毒针会给人类造成怎样的伤害呢?毒针连着毒囊,毒囊里面装有毒液,毒液有可能致命。每个人对毒液的反应不同,丁亮老师的一个朋友因为被蜇,伤口处不断溃烂,差点儿被截肢,后来终于靠自身免疫力挺了过来。真令人无法想象:小小昆虫的致命能力有时候不亚于毒蛇猛兽。
有些人因此厌恶昆虫,视它们为人类的仇敌,其实昆虫不会主动进攻人类,只有当它们感到受威胁的时候才会动用毒针。如果我们认真了解昆虫,把昆虫看作是和人类一样有情感的生物,就会理解它们的行为,也能有效地避免被蜇。要知道,有翅昆虫已经在地球上存在四亿年了,在如此长的生命长河中,它们为了生存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进行抗争,才得以繁衍生息到今天。蜇刺蜂类的祖先类群叶蜂等广腰类没有毒针,有些长有产卵管,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当植食性蜂类演化分化到一定程度时,生态位出现了新的分化,拟寄生性蜂类出现了,这个时候,产卵管的结构和功能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只是幼虫由植食性转变成了“肉食性”。可能与此同时,一部分蜂类的产卵管开始往蜇刺毒针的方向演化,形成了现在具有真正蜇刺能力的针尾部蜂类,这些针尾部成员有捕食性的,有盗寄生性的,更有给植物传粉的昆虫,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些功能类群。丁亮老师举了很多有关昆虫适应性的有趣例子。比如:蜜蜂前足和中足的毛像刷子一样,能把身上裹的花粉梳到后足的花粉篮里;切叶蜂用三四秒时间就能切下月季的一片叶子,铺到给宝宝准备的巢里;为了更有效地输送毒液,蜜蜂会把毒针断在人的身上,自己也会因蜇人而死亡……大自然在不断地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的奇迹,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刻地体会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读者提问
一位老者提问:“你研究昆虫的乐趣在哪里?”丁亮老师的回答很有诗意,他觉得昆虫很美,而且总有许多许多的谜要去破解,吸引他前行再前行。
讲座结束之后有许多好奇的读者不愿离去,围着丁亮老师问这问那,还有不少读者请他在《蜇虫记》一书上签名留念,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新书介绍
《蜇虫记》
【美】加斯顿·施蜜特 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年9月版
【编辑推荐】
发表“施蜜特蜇刺昆虫疼痛等级”量表
语言幽默、描述生动,集冒险性、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
2016年在美国出版引起如《哈利·波特》般的轰动
《自然》《美国国家地理》《BBC野生动物杂志》等多家媒体隆重推荐
作者获得2015年搞笑诺贝尔奖生理学和昆虫学奖
中国科学院蜜蜂专家朱朝东研究员撰序推荐
【媒体评价】
施蜜特的故事非常动人,哪怕是讲昆虫的螫针。
——《出版人周刊》
按照施蜜特的疼痛等级,这本书是0——无痛;按照快乐的等级,这本书是10,一次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
——美国《博物学》杂志
《蜇虫记》是一本优秀的读物,在介绍蜜蜂等昆虫进化路线图的同时,穿插了一位从事野外考察的昆虫学家的感人故事。
——《美国蜜蜂杂志》
螫针到底有什么样的生化和生理机能?其中的奥秘非常吸引人,即便在他描述由于好奇心引起的红肿和烧灼感时。
——《自然》
如果你对各种虫子感兴趣,尤其是对名声不太好的虫子感兴趣,你会爱上这本书、受到启发并迷上它。
——《发现杂志》
蜇刺昆虫的注射器是由于“军备竞赛”进化出来的,其“生化武器”——毒液是群居生活的直接后果,群居加大了被捕猎的风险,因而需要一种强大的防御策略。这是一本有关进化的书,作者在叙述时巧妙地插入了个人的趣闻轶事。
——《BBC野生动物杂志》
他不仅解释了施蜜特蜇刺等级指数(不同昆虫蜇痛的等级被分为1-4级),还描述了这些小动物令人着迷的生活习性。
——《美国国家地理》